Wednesday, December 11, 2013

六祖壇經簡言---頓漸品

分類:佛教經文文章摘錄欣賞               2007/06/19 18:20

頓漸
惠能大師和神秀大師二人,分別在漕溪寶林寺和荊南玉泉寺宏揚佛法,形成南北兩宗。學佛的人因感於南能北秀講授的重點不同,一頓一漸,不知道學習那一宗比較理想,詢問惠能大師頓和漸的差異。大師告訴眾人:佛法只有一宗,人的籍貫有南有北。佛法只有一種,理解的深淺有遲有速。什麼是頓漸呢?佛法根本沒有頓漸之分。但因為人的根性不同,有利有鈍,利的人一悟就探索到問題的重心,鈍的人學得慢,漸修漸悟漸入佳境,故此名為頓漸。自性自悟,頓和漸都是一樣的,是需要學者自己下苦工夫努力鑽研深造的,不肯自己努力自修是沒有益處的。五祖弘忍大師曾說:「悟自性,不識自心,學佛無益。」學佛的人省悟自性,肯自己專心體驗,努力精進,久行不懈,才是真正的受益者,真正的與佛有緣。神秀大師的學生往往輕視南宗,認為惠能大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神秀大師也告訴眾人:惠能大師所傳的是上乘佛法我尚且不如他呢!他得到弘忍大師親傳衣法,還假得了嗎?我領受國家的栽培,限於職責所在,不能前去親近。你們沒有職守,真希望你們能虛心的前往漕溪學習。
某日,神秀大師對學生志誠說:你向來聰明機敏,可代替我到漕溪去聽講,希望你就盡力學習並詳細記錄,回來說給我聽。志誠遵命到達漕溪後,跟隨眾人參拜,不說明自己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大師看到後,對眾人說:有盜取佛法的人潛伏在這裏聽講。這時志誠才出來禮拜並說明來意。大師說:你是從玉泉來的,那麼你是奸細囉。志誠答:不是。師言:怎麼說不是呢?答:沒有說明身份就是奸細,已經說明了來意,就不是奸細了。師問:你的老師怎麼教導眾人呢?答:常常教導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大師說:靜坐本是修心養性的方法,重點在動時存養,靜時致知,內外雙修,相輔相成。若果執著住心觀淨,就是毛病不是禪定,你知道嗎?若果以偏蓋全,堅守長坐不臥的法則,那就是拘束身體,和研究佛理就沒有關係了。聽我說偈:『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人活著的時候坐比睡多,人死了只有長睡不坐,色身本是一副臭骨頭,何必去執著空心枯坐?!志誠拜謝並說:弟子在秀大師那裏學習了九年,得不到契悟,如今聽老師一說就契入本心,弟子的生死事大,請老師慈悲特為教導。大師說:我聽到傳說,你的老師常常教導眾人戒定慧法不知秀大師是怎樣解說的,你說給我聽罷。志誠答:秀老師說:「不作眾惡就是戒,常行諸善就是慧,能夠自己洗淨意念中的邪見就是定。」老師,你傳授的是什麼法?大師說:我若果告訴你確實是有法傳給人,那就是誑你,我只是藉著三昧之名,隨緣解除眾人心中的束縛,秀大師所說的戒定慧,真不可思議,和我體驗的戒定慧不一樣。至誠問:戒定慧應該只有一種,怎麼會不一樣呢?大師言:秀師的戒定慧,接引的是大乘人,我的戒定慧接引的是最上乘人,因著省悟的層次不同,見解就有了深淺。你現在且聽我說戒定慧,看看是否和秀師說的相同。我說法向來是不離開自性的,說法離開了自性就是著相說法,執著形相說法,就沒有辦法誘導聽眾自覺。一切萬法都必須學者自己發心修持,自覺自度才是真正的戒定慧。聽我說偈『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自心無妄念就是自性戒,自心無執著就是自性慧,自心不散亂就是自性定,不增不減是自性的本體,身去身來是自性的作用。志誠聞偈省悟,虔誠拜謝並呈一偈讚美:『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色身本是幻化,幻中怎探究竟,迴觀真如本性,法體不垢不淨。大師深以為然,復語誠:秀師的戒定慧,引度的是小根之人,我說的戒定慧,引度的是大根之人,若果聽眾悟自性,就不必著意於自性涅槃和解脫妙覺。根本就沒有一法可以得到,才能建立萬法。明白這個道理的就是佛身,就是自性涅槃,也就是解脫的妙覺。見性之人思想活潑潑的,無執無住,無滯無碍,來去自由,應用隨緣,普見一切化身不離自性。這個無拘無束,自在逍遙,遊戲三昧的神通,就是從見性悟來的。志誠問:如何才是不立的精義呢?師言: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不離妙覺,時時收拾放心,離一切法相,自由自在,曲直都無妨碍,縱橫皆能適宜,又有什麼偏執呢?自性需要學佛者自己省悟,頓悟就要頓修,惟有自己勤勉精進,隨處體認,力行不懈,才是最真實最正確最直接的道路。但勤修的步驟,是不必拘執於一切法的,萬法都寂滅了,還有什麼次第?誰先誰後均聽任自然發展,水到渠成,花殘自然果熟。
志徹和尚,江西人,常常閱覽涅槃經,不明白常和無常的精義,請大師解說:師言:無常的就是佛性,有常的就是辨別一切善惡的心。志徹和尚不明白眾生和佛的意境互異,眾生多愁,佛清淨,眾生貪得,佛無得。又沒有聽明白大師所言是針對眾生的缺點說的,因此,疑惑的詢問:老師!您講授的道理似乎和經文說的相互違背?大師說:我傳授的是佛心印,怎麼敢違背佛理?志徹答:經文說佛性是常,老師卻說是無常,經文說善惡諸法乃至於菩提心皆是無常,老師卻說是常,這一段話就違背了佛理。大師說:涅槃經我從前聽到比丘尼無盡藏讀誦一遍,就明白了。為尼解說沒有一字一義不合於經文,直至為你講說也是如此。志徹說:學生識量淺薄愚昧,不明白真理,請老師詳細開示。大師說:眾生的佛性若果是常的,又怎麼還需要善惡諸法?又何必再發正覺心?因此我說眾生的佛性無常。眾生果能做到佛性常明,就成了佛,也就正是佛說的真常之道了。如果一切諸法皆是無常的,那麼物物均各有一個自性,分別各自循環生死,而真常之性又怎能徧一切處呢?因此我說世間的諸法是常。眾生果能參透諸法之理,自然一理通百理貫,萬化生乎心,而萬法亦自然為我用,這正是佛說的真常之義啊。凡夫執著偏見,不信仰宗教的人又妄用世間的常法去衡量無常,所以就愈錯愈深,越走越遠。佛祖為了破除眾生認苦為樂的的偏見,才在涅槃經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你自己執著文字,妄以斷滅無常和確定死常來錯解佛說的圓妙最後微言,縱然閱讀千徧,也是得不到益處的。志徹恍然大悟,呈偈讚美;『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佛說有常性,其目的就在破除眾生執著無常之心。若果不明白佛說法完全是針對眾生的執著,因病而施藥,就無法瞭解佛理。自己無執無染,佛性就自然顯現,這個不是老師授與的,我也確實是無所得。
神會,襄陽人,十三歲從玉泉到漕溪參拜大師,大師說:你遠來辛苦,還記得本來面目嗎?若有本就必然認識主人翁,你試著說給我聽。神會答:要以無住為本,識見就是主。大師說:這個小孩說得太草率。會乃詢問;老師坐禪是見或不見呢?大師以手杖打神會三下說:我打你,你痛不痛呢?會答:也痛也不痛。大師說:我坐禪也見也不見。神會問:什麼是也見也不見?大師答:我的所見是常常見到自己心中的過惡,但是我卻看不見他人的是非善惡,所以才叫做亦見亦不見,你說亦痛亦不痛是什麼意思呢?你如果不痛,就和草木瓦石一樣沒有感覺了,若果感覺到疼痛,就和凡夫一樣必然會產生憤恨之心。你說見不見,說得是一個物體的兩邊。你說痛不痛,說的是生滅兩個面。你自己的自性尚且不見,就敢在這裏作弄人嗎?神會行禮謝罪。大師又說:你若果心中迷惑不見自性,可以請已見性的先知先覺指導修行之路,你若果已經覺悟,見到了自性,就應當自己努力虔修,精進不懈。你自己迷悟不見自性,卻來問我見不見!我見,自己自然知道,怎麼替代得了你的迷失?你若果自心自見,也代替不了我的迷悟。你為何不努力自修,自知自見,卻來問我見不見呢?神會叩首百餘求大師恕罪,並自願服勤侍奉。某日,大師告訴眾人:我有一個物件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各位認得嗎?神會答:那就是諸佛的本源,也就是神會的佛性。大師說:我已說明它無名無字,你怎麼還稱他是本源佛性呢?佛法重在勤修默悟,努力精進。如果僅從識見上去博聞廣知,縱然見得明白,也只學得了口頭門面之語,是接觸不到精髓的。
大師見到聚集在座下聽講的各宗門人,常起惡念故意找一些疑難的似是而非的問題詢問,企圖難倒老師,憐愍地對眾人說:學道的人,首先注重洗心革面,一切善惡念頭,都應當全部掃除乾淨。道,根本是無名可名的,是姑且以自性,無二之性為名的,這個無二之性就是實性。惟有在實性之上才能建立一切教門,包含一切萬法。說到見性,言下便要自己見得明白,必然是言有物而行有恒,是不能憑空杜撰的,也是不能僅從想像去猜測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