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1, 2013

六祖壇經簡言---機緣品

分類:佛教經文文章摘錄欣賞                2007/06/14 16:58

機緣
惠能大師在黃梅悟道,回到韶州曹候村,儒士劉志略對待大師特別尊重。志略有一姑母出家為尼,法名無盡藏,常常誦讀大涅槃經,大師暫聽一下就明白了經中所說的道理,於是就為尼姑解說這一段經文的含意。尼姑詢問經中文字的讀音,大師答:文字我不認識。尼姑說:字尚且不認得,又怎麼瞭解精義?大師答:佛家妙理藉文字傳播,重在悟,和字意是沒有密切關係的。
法海和尚,韶州曲江人,第一次拜見大師就請大師解說什麼是即心即佛?大師說:無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各類塵勞妄想污染的就是心,念念正覺常存的就是佛。有知覺感應的就是心,離受想行識無染無著的就是佛,且聽我用偈言簡要說明:『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即正。』心就是慧,佛就是定,定慧雙修,意中自然清淨。明白了這個方法,還要你自己勤加修習,才能應物不迷,做到定慧並持。法海大悟,以偈讚美:『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自己的本心原來就是佛,從前不明白屈辱了自己的心佛,如今我已瞭解定慧的正因,只要定慧雙修就能無執無著。法達和尚,洪州人,七歲出家,常常讀誦法華經,來拜見大師,行叩首禮頭不觸地。大師說:行禮沒有敬意,不如不行,你心中必有一件得意之事,才會如此自大,究竟是什麼事呢?法達說:我念誦法華經已三千遍。大師說:你若果念滿萬遍,明白含意,能不驕不傲,謙恭自持,就和我一樣了。誦經貴在明理會意,變化氣質,你讀誦法華經三千遍,怎麼這樣簡單的道理還不懂呢?聽我說偈:「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行跪拜禮本來是尊敬他人的行為,叩頭不觸地就有了傲慢的心理,修習佛法的人有了狂妄自大的念頭是有罪的。忘去自己的成就,處處謙退自持,才是真正有福的人。大師問:您的名字?答:法達。大師說:你名叫法達,何嘗通達佛法?!復說偈言:『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你的名字叫法達,勤誦法華未間斷,可惜只曉得口誦經文未深入研究義理,須知勤誦兼勤修,了解佛理明心見性就是菩薩。你如今和我有宿緣,我就特別為你解說明白,只要堅信佛本無言,全憑心意用功夫,誦經會意勤修己,句句誦的都是妙覺蓮華。法達聞偈悔悟,衷心感謝,矢志從今以後,一定謙恭自持。並說:弟子誦法華經多年,不明白佛理,心中常有疑惑,老師智慧廣大,請略為講說。大師言:法達,你只是循著文字的字意去解釋,沒有用心去體驗,所以才會有疑。佛法藉文字以傳心,重在悟,說來說去說的都是每一個人的心頭佳話。經文說得明明白白,根本無疑,只是你的心未悟,才會有疑。你念誦法華經,知道此經是以何為宗嗎?答:學生根性暗昧,從來只曉得依照經文讀誦,那裏知道是以什麼為宗。大師說:我不識字,你現在就將法華經讀誦一遍,我聽完就為你解說。法達高聲念誦經文,當讀到譬喻品時,大師說:停止。原來此經是以因緣出世為宗。縱然說多種譬喻,也都是在說明出世的因緣。經文說:諸佛世尊都是為了要向世人宣導妙覺的尊貴,所以才出世,忍辱負重以畢生的修持誘導世人齊歸覺路。可惜世人執著形相,不肯自修自度,果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內外不迷,努力自修,就揭開了佛的妙覺。佛就是覺,分為四門:一,開覺知見---揭開智慧聞見的束縛。二,示覺知見---展示真知實見的妙用。三,悟覺知見---省悟萬法心生的道理。四,入覺知見---進入妙覺常存的境界。自己覺醒,或聽到老師講授,明白了揭開智慧束縛的方法,肯自己努力修持就能契入,去掉了心靈間的束縛,本來面目就圓滿的顯現。你不要錯解了經意,見到了佛說開示悟入,就直覺的認為這是佛祖的妙覺和讀者無關,若果有這種見解就是毀經謗佛。須知佛祖既已是佛,就已明白了佛的妙覺,又何必再開呢?你如今應當醒悟,所謂佛的妙覺,就是你自己的自心(良知),離心就無覺。眾生自己沉迷。貪戀世俗的幻境,外隨邪緣攀縛,內受妄想困擾,遮蔽了自性的光明,也受盡了慾海的苦難,因此才勞動世尊從無念之中起種種苦口,勸導世人寢息邪思,努力自修與佛無二,故此才說要揭開智慧的束縛。世人只因心邪,才會癡迷造惡,口是心非,貪嗔癡妒,纏擾不休,這些都是人們自己給自己心靈增加的束縛,自尋煩惱!你如今必須念念去執去妄增加覺的體驗,不要再癡心妄想增加心靈的束縛。念念正覺就是出世,念念癡妄就是世間,你若還是執著誦經三千的功果,就會和犛牛愛尾喪生一樣,因小而失大。達說:如此說來,看經只要瞭解義理就可以了,何必還需要誦經?大師說:經書有什麼罪過?怎麼會障礙你的正念?迷悟都在人,損益全由自己決定,會意後念誦,口念心行,心領神會就是轉經。口中念誦,心中執著形相,迷茫徬徨,就是被經轉。聽我說偈言:『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心迷的時候就被法華轉,心開意悟就是轉法華,誦經不從自己的內心去反省,執著了文字相就不明白真理,無妄念執著才是正念,有了貪嗔癡就是邪見,有無均不計較,就坐入了佛乘的最高境界。達聞偈省悟,稟告大師:法達過去確實未曾轉法華,只是被法華所轉。又問:法華經說各智慧廣大的菩薩合力集思去量度佛的智慧,卻不能測出究竟,如今老師教導,只要凡夫能自悟本心,便揭開了佛的妙覺,若果不是上根的人一聽就省悟的,未免會引起懷疑和毀謗。且經中說另有三車,究竟羊車鹿車和白牛之車應如何分別呢?請老師開導。大師說:經文說得非常明白,是你自己太固執了,乘坐羊鹿牛三車的人,不能測出佛的智慧,毛病就出在妄想去丈量,心量廣大無量無邊,縱然他們集思共量,也就越量越遠。佛說法,為的是誘導眾生去執去妄同享覺的樂趣,是為眾生說的,是說給眾生聽的。經文明明白白的說只有一個佛乘,自己已經騎著佛乘,怎麼還到門外去找三乘呢?如二如三以及種種無數的方便法門,種種的因緣成就和譬喻,都是為了顯示出惟一的佛乘,你為何不省悟呢?須知羊鹿牛三車是假設的比喻,為的是說明過去未悟自性,所得的都是空,如今已覺醒,明瞭惟有白牛車一乘是實,並瞭解學佛者必須自己下苦功夫,努力自悟自修自度,深自檢點,切實體驗,去假歸真,才可進入甚深法界,返本還原復歸於一。歸一之後,一也是沒有名字的,到了這個時候,宇宙和你已混然一體,自然、清淨、永恆,萬相齊備,任你受用。而你自己呢,既不會有作佛的念頭,也不會有作凡的意念,更不會去幻想如何受用?誰去受用?這才是真正的轉法華經。這種運轉,從始至終就能手不釋卷,從晝至夜就能無不念時。法達和尚得到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美:『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身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執著誦經三千部之功,曹溪一句話就破除沉迷,不明白自覺的重要,怎歇去累生的狂妄,羊鹿牛都是權設的譬喻,目的就在顯出佛乘的至善,那裏想得到自己的妙覺本性,原來就是法中之王。大師言:你從今以後才可以叫做念經僧,達從此領悟佛法要旨,但亦不停止誦經。
智通和尚,壽州安豐人,看楞伽經一千餘徧,不明白三身四知,特來拜見惠能大師,求大師講解三身四知的精義。大師說:清淨法身,就是你的自性(良知)。圓滿報身,就是你的感覺。千百億化身,就是你的行為。若果認為自性之外另有三身,就是有身無智。若果瞭解三身都是解釋自性體用所權設的名稱,就是四智菩提。聽我偈言:『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自性本來就包含三身。其作用就是四智,不離開聞見的因緣,就能夠超然的進入佛國。我如今為你講說明白,希望你能正信永不迷,不要仿傚執著形相的馳求者,只曉得整日的口說菩提。智通問:四智又是什麼呢?大師答:就四智而言,三身是體,四智是用,體用相輔相成,原本就是兼賅的,既然明白三身之體,自然曉得四智之用,又何須再問呢?若果離體談用,就名為有智無身,縱然有智也等於無智。聽我說偈:『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大圓鏡智---自性清淨,混然天成。平等性智---真誠正直,無虛無妄。妙觀察智---不迎不隨,順應自然。成所作智---行所當行,歸於大化。癡迷就落入眼耳鼻舌身意我藏八識,覺悟就立即變識成智。至道本係川流不息循環不已,執著語言文字就失卻了實性。努力修習,成敗都不計較,洗盡鉛華,因除果現,就進入禪定的最高境界。智通猛然醒悟,呈偈讚美:『三身原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行。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三身原是我的本體,四智根本就是明心。身智融然一體,應物自然隨緣。執著不動不起從此修功的念頭就是妄念,見境思境就失卻了真性。妙旨因著老師的教導而知曉,終於拋除了污染之累。
智通和尚,信州貴谿人,幼年出家,立志學習明心見性的佛法,來參拜惠能大師。師問:你從何處來?想得到什麼?答:學生近日到洪州白峰山拜見大通和尚,蒙他指示見性成佛的境像,仍然不能解除內心的狐疑,特來禮拜,懇請老師慈悲指示。師問:大通和尚說了些什麼?答:智常到大通和尚那裏,三個月沒有得到指示,因為求法心切,某日夜間就獨自一人闖入方丈臥室,詢問什麼是我的本心本性,大通乃說:你見到虛空嗎?答:見。大通說:你見到虛空的形狀嗎?答:虛空無形有什麼形狀?大通說:你的本性等如是虛空,沒有一物可見就名為正見,沒有一物可知就名為真知,沒有青黃長短只見本源清淨感覺身體圓明,就名為見性成佛,這也名為如來知見。聽完這段話,學生還是不明白,懇請老師開導。師說:大通和尚所說的仍然存有識見,道是無形無相的,憑著識見去猜測,是無法說明本心本性的。我如今用一首偈言指示你:『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存無見,守空知,有所執必有所迷,從見聞知覺去尋真如,怎能瞭解真如的奧妙。明白佛性人人俱足,不由見聞知覺而得,念念不離正覺,自然一靈獨炤,萬象更新。智常聞偈心意豁然貫通,呈偈讚美:『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無緣無故興起妄念,執著形相尋覓真如,有了知的念頭就落入識的見解。自己的本性就是覺的本體,隨境逐物誑費心力,無執無著就能登堂入室。某日,智常問:佛說了三乘法,又說最上乘,弟子不明白。請老師教導。大師說:你仔細觀看自己本心,只要不執著外相,就明白佛法根本沒有四乘,佛說一二三乘和最上乘,是在說明學佛的進修階段,能見聞轉頌就是小乘。能悟法解意就是中乘,能依法虔修力行不懈勇猛精進就是大乘,做到萬法盡通,萬法俱備,無執無住,離一切相,一無所得,就是最上乘。乘就是行,重在努力修持不在口說,你必須自己自修,真誠無二,自性自然如如。是不必問我的。
志道和尚,廣州南海人,閱讀涅槃經十餘年不明白大意,請大師教誨。大師問:你什麼地方不明白?答:經言:「各種有跡可尋的形相,都是不能常久的,都屬於生滅法的範圍,惟有生滅都滅除了,才能常享寂滅之樂。」這一段話我很疑惑。師言:你是怎麼疑惑呢?答:一切眾生都有二身,一個是色身,一個是法身,色身是不能長久的,有生有滅,法身是長存的,但卻無知無覺。生滅都滅除了,長享寂滅之樂的,不知道究竟是色身還是法身?若果是色身受樂,那麼色身消滅時,地水火風四大分散,全然是苦的,怎麼說是樂呢?若果是法身受樂,法身無知無覺,和草木瓦石一樣,怎麼感覺得出是樂呢?若果說兩者都不是,究竟又是誰在享受寂滅之樂呢?又佛性是生滅的本體,色受想行識是生滅的作用,一體五用,生滅若果是經常的,生就是從體起用,滅就是從攝用歸體。若果可以更生,那麼凡屬有情之類,永遠生生滅滅,怎麼會生滅都滅除了呢?若果不可以更生,所有生物終歸寂滅,就同無情之物一樣了,如此,世間一切諸法都被涅槃制住,求生尚且不能,又有什麼樂趣呢?大師說:你是佛門中人,為什麼執著常和斷兩個邪見呢?依據你的說詞,認為涅槃常樂一定有一個身受用,這些都是執著生死,貪戀世樂的愚昧見識。世人由於好生惡死,貪生怕死,念念都在企求長生不死的法相,殊不知,法相原是夢幻虛假,錯用心力枉受輪迴。世人執著有所得有所受,錯把無得無受的常樂涅槃當成苦相,不去修習體驗,怎麼明白個中的樂趣。佛祖慈悲,憐憫世人誤認色身為本體,誤認一切法相均為色身以外的形相,為了要誘導世人省悟,於是乃展示了涅槃真樂,剎那沒有生相,剎那沒有滅相。學佛的人努力修心,做到無生滅可滅的時候,寂滅就出現,當寂滅出現時,也沒有出現的預兆和徵候,此樂沒有受用的,也沒有不受用的,一切順乎自然,那裏還有一體五用的名稱?怎麼會成為涅槃制伏諸法呢?又怎麼會求生不得呢?聽我說偈:『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以知五蘊法。以及蘊中我。外現眾色相。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今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佛的最高境界,就是圓明常寂照。凡夫愚昧認為是死亡。邪魔著相妄執為斷滅,還有一些不信仰宗教的人士,誤認為死而無知,死是必然的歸宿,一死百了與草木同腐朽,根本用不著修道,這些都是迷人以俗情計較,六十二種見解,全都是瞎猜。惟有真正的覺悟者,通達無取捨的道理,瞭解五蘊法以及蘊中真我的含意,視眾色相和音聲相,一一如夢似幻,不起作凡作聖的念頭,沒有生死涅槃的辨別,不見有無過去現在未來,也沒有內外和中間的差異。真常隨著諸根應用,沒有應用之念。善於分辨一切法,沒有分別的念頭,縱然遇到了四大假合分散須彌山崩倒的災難,真常仍然無動於衷,不損分毫常樂如故,這就是涅槃。我如今勉強加以解說,其目的就是希望你拋棄邪見,只要你不執著語言文字,用心去體驗就能知道大概。行思禪師,吉州安福縣人,幼年出家,聽到曹溪法雨盛化,特別來參拜六祖並詢問:應如何修習,才不會被層次所侷限?大師問:你曾經做了些什麼?答:我沒有作聖的念頭,也不去辨別有無苦集滅道。師問:那麼你落在什麼層次呢?答:真如不二,有什麼層次?大師極為讚許。
懷讓禪師,金州人,到嵩山來參拜安國師,安囑咐他到漕溪的六祖學習,讓到達漕西行禮拜見大師。師問:從什麼地方來?答:嵩山。大師說:我問的是什麼東西?怎麼來的?答:是一個物體,但卻無法形容。師問:可以修證嗎?答:勤修是必須的,污染就不可能。大師說:只此不污染,正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你是如此我也是如此的。
玄覺禪師,浙江永嘉縣人,年少時就喜歡研習經論,精通天台止觀的方法。惠能大師的學生玄策到溫州遊覽,和他會晤,二人暢談甚為融洽,玄策發現玄覺所言佛理甚合諸祖妙趣,就問玄覺:您是從那裏學到的?玄覺答:我聽方等經論說:自古都是佛佛相傳,各有師承。其後於閱覽維摩詰經的時候,省悟自心就是佛性,心為萬法之本的道理,到如今還沒有經過老師的印證,現在請你給我證驗吧。策言:我的能力還不夠的,漕溪有六祖惠能大師普化眾生,如果你願意去,我陪伴你前往。覺於是隨策到達漕溪,見到六祖後圍繞著大師轉了三匝,提著錫杖站立而不參拜。大師說:出家人有三千威儀,八萬種敬慎小心的行持,你從那裏來?這樣的傲慢。覺答:生死是大事,無常很迅速,怎麼可以盲目的拜師?大師答:你為何不去體會無生真理,以了卻無常迅速呢?答:自性本無生死,還有什麼迅速?大師言:你說得很正確,確實是如此。玄覺得到印證,恭敬的行拜師禮過了片刻,玄覺告辭。師問:回去得這麼快嗎?答:實性本無動搖,那有快慢。師問:誰知道自性不動?答:怎麼可以有分別之念。師言:你得著無生之意了。答:無生那裏還有意?師問:無意誰能分別?答:真常應物乃是自然反應,並非有意為之。大師言:你說得好極了。
智隍禪師,初,參拜五祖,得到五祖弘忍大師的教導,在河北長庵,虔誠的修習禪定二十餘年,玄策遊覽到河朔,聽到隍的大名,特別去拜訪,並問:你在此處作什麼?隍答:入定。策問:你說入定,是有心入呢?還是無心入呢?若果是無心入的,一切無情之物,草木瓦石都應該得到定。若果是有[心入的,一切有情之類,也都應該得到定。隍答:我正入定的時候,沒有有無之心。策言:沒有有無之心,就是常定,又那裏還有出入呢?若果有了出入的區別就不是大定了。隍無言以對,隔了許久,隍問:你的老師是誰呢?策答:我的老師是漕溪六祖。隍問:六祖認為什麼才是禪定呢?策答:我的老師說:「法身圓明寂照,體用如如不動,色受想行識五陰本來是空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本性中根本沒有,一切順應自然,本性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是無住的,沒有離住之念。禪性是無生的,沒有離生的幻想。心如虛空,也沒有執著虛空的念頭。」隍得到啟示,特別跑到漕溪拜謝六祖惠能大師。
一個和尚詢問:黃梅的旨意是什麼人得到?惠能大師說:懂得佛法的人得到。這個和尚又問:大師你得到了嗎?大師回答:我不懂得佛法。
方辨和尚,西蜀人,來拜謁大師,願見到達摩祖師傳下的衣缽,惠能大師就展示給他看。並問:你的專長是什麼?答:善於塑製。大師就莊容地請他塑像。過了幾天,方辨就塑好了一尊七寸高的像。大師看後惋惜的笑著說:可惜你只瞭解塑性,不明白佛性。
一個和尚背誦臥輪禪師的偈言:『臥輪有技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大師聽後說:這一首偈言的作者未明心地,若果依偈修行,就會增加心靈的束縛。特示以一偈開導,偈言:『惠能沒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惠能沒有技倆。也不能斷除各種思想。真常應物,對境心數起,是自然的現像。菩提本自性,慾盡則理現,原是一無所得,怎能日日增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