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3, 2013

緬懷聖嚴法師專屬中文網站推薦

                                                                                                                          2010/02/03 10:36

今天是聖嚴法師逝世週年紀念日,虔誠點上心香,並推薦

緬懷聖嚴法師 專屬中文網站:


節錄認識聖嚴法師七十年譜其中  一九五七年醒世將軍  內容如下:

請選擇:
  一九三O年 誕生 一九三一年 水患遷家 一九三五年 六歲初步 一九三七年 駭見洪汛 一九三八年 私塾受教 一九三九年 勞作維生,困中求學 一九四O年 對讀書發生興趣 一九四一年 轉入小學 一九四二年 輟學 一九四三年 狼山出家 一九四四年 法味初嚐 一九四五年 小沙彌的寺務生活 一九四六年 大聖寺的經懺生活 一九四七年 靜安佛學院 一九四八年 佛學院畢業 一九四九年 烽火易服,隨軍抵台 一九五O年 服役通訊部隊,初履金山 一九五一年 軍中作家 一九五二年 喜遇三青年法師 一九五三年 創作的熱情 一九五四年 初任軍官 一九五五年 新文藝青年 一九五六年 宗教論戰 一九五七年 醒世將軍 一九五八年 靈老棒喝 一九五九年 主編《人生》 一九六O年 再次披剃 一九六一年 受具足戒 一九六二年 山中閱藏,定境略會 一九六三年 《聖嚴文集》、《正信的佛教》 一九六四年 掩關瓔珞 一九六五年 《戒律學綱要》 一九六六年 出關就醫、教學 一九六七年 二度掩關 一九六八年 出關擔任講座 一九六九年 日本留學僧 一九七O年 善緣護持 一九七一年 攻讀博士 一九七二年 智旭大師研究 一九七三年 痛失良師 一九七四年 明師指點、繼續研究 一九七五年 博士比丘、國建會 一九七六年 美國教禪、住持,傳承曹洞宗 一九七七年 首度指導禪七、驚聞東初老人坐化 一九七八年 住持文化館、剃度美國青年、佛研所所長、傳承臨濟宗 一九七九年 成立美國禪中心 一九八O年 東初出版社 一九八一年 佛研所招生 一九八二年 新加坡講學 一九八三年 日本發表論文 一九八四年 訪凱普樓禪師、華岡佛研所停止招生 一九八五年 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 一九八六年 文化館改建 一九八七年 摩根灣牧牛、《學佛群疑》 一九八八年 初返大陸、弘化香江 一九八九年 創建法鼓山、首度英國指導禪七 一九九O年 籌辦佛學國際會議 一九九一年 國際行腳、紐約初傳菩薩戒 一九九二年 法鼓山基金會成立 一九九三年 台灣初傳菩薩戒、社會運動領袖獎、《法鼓全集》出版 一九九四年 禮儀環保 一九九五年 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一九九六年 法鼓山奠基 一九九七年 東歐弘化、梵諦岡和平會議、日本母校演講 一九九八年 漢藏對談、俄羅斯指導禪修、北京弘講 一九九九年 心五四運動
  全      全


內容

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 師二十八歲

任職台北新店國防部某單位,從事無線電情報偵搜工作。

今年起,調整寫作路線,由文藝創作,轉為理論性文章。為《人生》、《佛教青年》、《海潮音》、《今日佛教》等多家佛教刊物撰稿,探討人生、宗教、文學方面問題,大多以「醒世將軍」、「張本」為筆名。

「最先是因性如法師接編《人生》月刊,他知道我會寫文章,所以硬是逼著要稿,他對我一向也是不錯的,礙於情面,我就寫了,並且我也從此有了一個『醒世將軍』的筆名,這不是因了軍人的身分而取,乃是為了攝化眾生喚醒世人而取。」(《歸程》頁一五九;《聖嚴法師學思歷程》頁四二)

讀書、寫作,均覺思路愈見寬廣、增進。自覺於學問之門中見一線曙光、於思想之海中嚐一滴法味。寫作主題主要在發顯世尊佛陀積極化世、不離人間之本懷,期以挽救佛教慧命。

「近世以來,從佛教徒本身的表現看也好,從學者們對於佛教的認識和價值的評斷來看也好,可以用幾個名詞來說明:迷信、消極、不生產、分利分子。其實,釋迦牟尼佛所創的佛教,並不是這個樣子,出家僧團中的僧人,每天都有他們該做而需做的事;那叫做精進的修行,而且也不脫離人群。例如,釋迦牟尼佛制定比丘必須向人間托缽,借此機會將佛法的理念和精神以及佛教徒的生活軌範五戒、十善,傳擴到人間去,所以稱他們為遊化人間的『人間比丘』

這也就是為什麼近代的楊文會仁山居士,要提倡刻印佛經、流通佛書,並且成立學院,培育僧俗的弘法人才了。他的學生太虛,起而提倡『人生佛教』;太虛的學生印順,繼而主張『人間佛教』;我的師父 東初老人,則辦《人生》月刊;我自己在台灣創立『法鼓山』,目的是在『建設人間淨土』。這都是為了挽救佛教慧命於倒懸的措施,也是回歸佛陀釋迦牟尼本懷的運動。民國四十六年到四十九年之間,我針對著這些問題,寫了十多篇文章,就是為了釐清這些問題。」(《聖嚴法師學思歷程》頁四三~四四)

六月,〈人從何處來?又往那裡去?〉刊於《人生》,首次提出學佛者「在人間努力,使人間成為淨土、成為佛國」呼籲。

「佛教不但不鼓勵人家自殺,相反地,卻鼓勵人生的勇猛精進、面對現實,從正視現實而到透視現實,能夠透視現實,才是痛苦的真正解脫,也就是美化人生的最高境界學佛者的人生,應該是恬靜的,也該是積極的,更該是富有創造性建設性佛教主張與世無爭而求達到人類和平的目的;佛教主張斷除煩惱啟發智慧,而求增進人類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佛教主張『依法不依人』以及禪宗的『教外別傳』,乃鼓勵人生有所建樹

我們能把地球淨化以後,地球也未嘗不能稱為極樂世界,筆者以為,為了免除『十萬億佛土』的長途跋涉,我們應該因地制宜,在人間努力,使人間成為淨土,成為佛國

佛說『心淨國土淨』,能使人人做到『心淨』,此土豈不就是淨土?如果專求往生西方去享樂,而不顧人間罪惡的消除,實在與基督教的上生天國說同樣的屬於厭世與逃世,佛教徒怎會如此地自私?」(《人生》(舊)九:七)

八月,〈佛教青年與青年佛教〉刊於《佛教青年》。

〈理想的社會與美化的人生〉刊於《人生》。比較基督天國、西哲烏托邦、禮運大同篇,以及佛教極樂淨土間之差別。

離開這個世界是學佛的目的,建設這個世界才是學佛的手段中山先生將建設一辭,分為心理建設、物質建設、社會建設和政治建設四類,並以心理建設為四大建設之首,那末佛教的建設也是重於心理建設方面的,並且是屬於純粹的和平建設國家建設的目的,不外乎家給戶足、國富兵強,擴大至世界,則為大同理想的實現。佛教的教化,是在使得人人各安本分,不但『諸惡莫作』而且『眾善奉行』(今題〈理想的社會〉,《宗教人生》)

十月二日,撰〈站起來吧!中國佛教!〉,直指中國佛教當前危機,根源於佛教教育失敗、佛教組織無能。呼籲長者愛護青年教育青年,呼籲青年自立自強。(《菩提樹》:六○)

八日,撰〈從東西文化談到今日佛教的責任〉。從當前新舊文化交替、人心浮動、社會失衡之現象,指出「東方世界需要西方的科學知識,西方世界則需要東方的宗教信仰」,今日佛教有挽救時代危機之重大責任。(《教育‧文化‧文學》)

十日,有感佛教遭受誤會太多,因撰〈美麗的未來境界〉。根據佛法原則,指出佛教對地球遠景,實是人間淨土可期。

「人們不了解佛法,總認為佛法是消極和厭世的,(其實)佛法本身,乃是積極救世的宗教,尤其還是鼓勵人生美化啟發社會創造的宗教。所以佛法決不厭惡現實的人生社會,並且還將現實的世界,給予無限的希望佛經上說,釋迦牟尼以後,第二個在地球上成佛的,還有兜率內院的彌勒菩薩,佛經上說,當彌勒菩薩下生人間的時候,我們的世界,早已有了永久的和平,並且人口眾多,財富無量,沒有煩惱也沒有困難。那時候的人類之中,絕大部份都已信仰佛法,那是一個人間淨土的實現。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地下一個結論:地球是會有一天要毀滅的,但在地球毀滅之前的若干億萬年,大同世界或人間淨土,卻早已實現了。

信仰佛教,等於得到了生命旅程中的方位指示。有了這種信仰,我們便不會在人生的歸途中兜圈子走冤枉路了;有了信仰,我們便會勇敢地去克服任何困難,不受任何困難所困擾,更不會因了困擾而感到煩惱。」(《宗教人生》)

十二月,〈論青年佛教的重建〉刊於《佛教青年》。

有鑑於基督徒歪曲事實,詆毀佛教為偶像崇拜,於是撰〈非偶像論〉以辨正,指出佛教為非偶像論者佛像只是一種表徵,究竟則是要破除偶像不只破除有形偶像,各種無形偶像崇拜,如崇拜權力、崇拜金錢、錯誤思想,均要去除。(《中國佛教》,二卷五~六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