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12, 2013

大方廣 佛華嚴 經節錄文殊淨行品(三)

                                                                                                                 2007/12/16 00:08

95.       見無鎧仗,當願眾生:       永離一切,不善之業。
96.       見論議人,當願眾生:       於諸議論,悉能摧伏。
97.       見正命人,當願眾生:       得清淨命,不矯威儀。
98.       若見於王,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恆轉正法。
99.       若見王子,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100.    若見長者,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101.    若見大臣,當願眾生:       恆守正念,習行眾善。
102.    若見城墎,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103.    若見王都,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心恆喜樂。
104.    見處林藪,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之所歎仰。
105.    入里乞食,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106.    到人門戶,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佛法之門。
107.    入其家已,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108.    見不捨人,當願眾生:       常不捨離,勝功德法。
109.    見能捨人,當願眾生:       永能捨離,三惡道苦。
110.    若見空缽,當願眾生:       其心清淨,空無煩惱。
111.    若見滿缽,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112.    若得恭敬,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113.    不得恭敬,當願眾生:       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114.    見慚恥人,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藏護諸根。
115.    見無慚恥,當願眾生:       捨離無慚,住大慈道。
116.    若得美食,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117.    得不美食,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118.    得柔軟食,當願眾生:       大悲所薰,心意柔軟。
119.    得麁澁食,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絕世貪愛。
120.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121.    若受味時,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甘露滿足。
122.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123.    若說法時,當願眾生:       得無盡辯,廣宣法要。
124.    從舍出時,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125.    若入水時,當願眾生:       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126.    洗浴身體,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127.    盛暑炎毒,當願眾生:       捨離眾惱,一切皆盡。
128.    暑退涼初,當願眾生:       證無上法,究竟清涼。
129.    諷誦經時,當願眾生:       順佛所說,總持不忘。
130.    若得見佛,當願眾生:       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131.    諦觀佛時,當願眾生:       皆如普賢,端正嚴好。
132.    見佛塔時,當願眾生:       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133.    敬心觀塔,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所共瞻養。
134.    頂禮於塔,當願眾生:       一切天人,無能見頂。
135.    右繞於塔,當願眾生:       所行無逆,成一切智。
136.     繞塔三匝,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心無懈歇。
137.     讚佛功德,當願眾生:       眾德悉具,稱歎無盡。
138.     讚佛相好,當願眾生:       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139.     若洗足時,當願眾生:       具神足力,所行無礙。
140.     以時寢息,當願眾生:       身得安穩,心無動亂。
141.     睡眠始寤,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達婆,阿脩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淨行品是佛教中代表般若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諄諄教誨我們佛教徒,在遇到日常生活中所會面對的各種境界時如何照顧自己的念頭,轉識成智,讓心及念頭身語意業安住於佛菩薩的教誨中,而不要被外境所轉。因為一個人的思想念頭決定他的行為,而行為產生各種業報,佛教將人的行為分類為(指行為)(指說出的話)(指思想念頭),指出人是透過這三種方式與別人互動,然後產生影響形成自己的潛意識與對別人的影響進而產生各種複雜的業和果報,造作惡業的途徑是經由身口意的行為,而修正的方法也是透過身口意的方式來修行,常常將自己的思想念頭,身語意安住法喜中,久而久之習以為常,自動產生正面運作的機制,逐漸淨化心靈,不再造作不善業,就如荷花生長在淤泥中藉由其養分來成就美麗芬芳的花朵出污泥而不染,轉識成智,達到解脫涅槃的境界,淨行品可以說是最實際的修行指南。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