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3, 2013

金剛經淺釋(一)

                                                                                                                         2009/01/30 06:56

情緒低潮已好一陣子了,瑣碎的事,無明,放不開的心態造成無力感,電視上繼續在傳播的負面示範,周遭只要經濟管他是非曲直的言論,或把媒體傳播的訊息和道聽途說當成事實,毫無質疑能力,也令人氣餒低落的心情和疲累的身體便不想經營部落格了。依賴宗教的功課和迴向來寄託打不起勁的心情
不想再這樣下去了,想想先前要PO上的金剛經淺釋及法寶壇經簡言只完成一半,尚有金剛經淺釋只有節錄尚未PO上全文,好歹也要完成它,打起精神來完成吧!打算分8次。就在新春吉時開工吧!
金剛經全文是後人把它分成32段方便閱讀,依我的感覺主要是在教我們不住相,為利益一切眾生故,不要把自己和別人設限了。
這本小冊子第一頁節錄了楞嚴經第一卷如下:
阿難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神威,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恭錄自楞嚴經第一卷-----
金剛經淺釋恭錄如下:
金剛經淺釋目錄
弁言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專用名詞釋義
本書引用參考書目

   

金剛經這本書,是釋迦牟尼佛在祇園精舍講道時所說的大乘經典之一,由當時的聽眾佛弟子阿難尊者以印度文記錄而成。自佛學東傳後,始譯成我國文字,流傳海內外,其註解據說有千餘家,是一本流傳最廣,翻印最多的佛經。是經所言,都是修心養性的極佳方法,讀者若能身體力行,則超凡入聖,指日可待。目前國內流通者,大體可分為二類:一種係課誦本,只有經文沒有解釋;一種係研讀本,有經文亦有註解。惜註解多採用古文文體,一般青年人或國學基礎略差者,讀之倍感艱辛,為解決青年們這一點困難,乃不避愚陋,強為解說,希能藉此提高青年們的心性修養,培養崇高的情操和慈悲的胸懷而創造光明的前途。

                                                       後學    熊至誠謹識

                  中華民國 七十三 年 七 月 五 日


金剛經淺釋      熊至誠編著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分旨:祇園說法盛會的緣由。
淺釋:我(阿難)聽如來佛演說此經,是如來佛在舍衛國的祇園精舍和一千二百五十個有德行的善士們相聚在一起的時候。這一天,快要吃飯的時刻,如來佛穿上袈裟法衣,拿著盛飯的鉢子,由祇園精舍走入舍衛大城去乞食,在城中沿街托鉢乞食畢,回到祇園精舍,吃完了飯,將法衣和鉢子收拾起來,洗乾淨了手腳,在地上鋪好了座位,就坐下休息(靜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分旨:善現須菩提請示,應如何修持正覺及消除妄念的方法。
淺釋:在如來佛坐下來的時候,眾人中有一位年高德重的善現須菩提,從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來,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兩手合掌,恭敬的對如來佛行了一個禮。然後向如來佛請示說:偉大的老師,您是最善於調護啟發未成道弟子們的善心,更善於誘導囑咐已成道弟子們的一切行持,請問老師,如果那些善士們,發了無上正等正覺心的時候,要怎樣才能使這個心常住不退呢?當他們起了妄念的時候,又應當怎麼樣去消除他們的痴心妄想呢?佛答:你問得很好。正如你說的,如來善於眷念未成道的弟子,善於囑咐已成道的弟子,你仔細的聽著,我現在為你們解說清楚。如有善士發了無上正等正覺心,就應當如此的常守住這個心,並應該如此的降伏一切妄念。『(注意)這兩句話和第一分「敷坐而坐」有密切的關係,須知佛祖是坐著說法的,在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時候,不僅是有言語,更有動作,在靜坐中必然也展現了般若禪定的境象。充實善念,顯現真如本性,如果不經由靜坐的功夫,是無法圓滿達成的,是故至靜便能生清淨心。排除妄想,止於至善,如果不經由反觀內省,悔過自新的途徑,也是沒有辦法做到的,是故自覺便能降伏妄念。這些都必須藉著靜坐的體驗,痛下反省自察的功夫,才有進步。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正是這個道理。』須菩提聽到了佛所說的話,看到了佛所展現的境象,已領悟了真諦,因此答說:是的!是的!並為大眾請示,請老師再進一步詳說這個道理。


大乘正宗分第三

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分旨:無相是最上乘最正宗的佛法。
淺釋:佛告訴須菩提及在坐的弟子們應該降伏各種妄想心,也就是要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如果要離四相,就應該先辨明眾生的相。眾生的相綜合起來說有十種;那就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以上十種眾生的心相,皆非菩薩的真心,我要統統滅其業障及妄想,引導他們回歸於清淨無為之鄉。我雖然如此的滅除妄念,導歸清淨,但是無限量,無計數,無邊際的一切眾生,實在沒有一個眾生真正的被我滅度。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眾生與菩薩同具此菩薩心,個個皆具良知良能,滅其妄念而度歸清淨,就是致良知,就是返本還原,復還其本性。這些都是眾生自己覺悟後,自滅自度的結果,並非我如來引度的。如果各弟子存有得到我引導便能超生的念頭時,就執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這就不是真正的菩薩,惟有自滅自度才是最重要最真實的方法。所以能覺悟的就是菩薩,還不覺悟的是眾生。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分旨:不著相布施,行布施而不住行。
淺釋:菩薩解說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時,應該是不著相的解說布施,內不住我,外不住人,心中亦不住所施之物。也就是要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離開色,聲,香,味,觸,法等塵相。因為有物念得失,就有了較量分別的心,就減退了菩提的本覺,而復歸於眾生。同時,有相的解說布施,如一微塵,縱能獲福,並不久遠。若不著相的解說,布施就無相可住,其福德也就不可思量。佛問須菩提:東方那個無邊無際的虛空,,可以用心思去度量嗎?須菩提答:世尊,不可思量。佛又問:宇宙那個無邊無際的虛空可以用心思去度量嗎?須菩提答:世尊,不可思量。佛對須菩提說:菩薩不住相布施,他的福德就和宇宙一樣,不可思量。佛特別囑咐須菩提,菩薩應該遵照如來善護念,善咐囑的教導,『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待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