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陁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陁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陁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陁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分旨:不住相,不動心。
淺釋:佛問須菩提,須陁洹有得到須陁洹果的念頭嗎?須菩提答:須陁洹沒有得到須陁洹果的意念。因為須陁洹雖名為入流,而實際上並無所入。由於他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名叫須陁洹。佛問須菩提,斯陀含有得到斯陀含果的念頭嗎?須菩提答:斯陀含沒有得到斯陀含果的意念。因為斯陀含雖名為一往來,而實際上是無往來,所以才名叫斯陀含。佛問須菩提,阿那含有得到阿那含果的念頭嗎?須菩提答:阿那含沒有得到阿那含果的意念。因為阿那含雖名為不來,而實際上是無不來,所以才名叫阿那含。佛問須菩提,阿羅漢有得到阿羅漢道的念頭嗎?須菩提答:阿羅漢沒有得到阿羅漢道的意念。因為根本就沒有阿羅漢法。世尊,若果阿羅漢有得到阿羅漢道的念頭,就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例如佛說我(須菩提)得到無嗔、無念,人中的第一果,是第一等離欲的阿羅漢。我沒有得果的意念,我是離欲的阿羅漢。我若是有了得到阿羅漢道的念頭,世尊就不會說須菩提是好寂靜的行者了,就因為須菩提實際上無所得亦無所行,所以才叫須菩提是好寂靜的行者。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分旨:無念之念,是為正念。
淺釋:佛問須菩提,如來從前在然燈佛那裏,得到了佛法嗎?須菩提答:如來在然燈佛那裏的時候,是自悟自修的,並沒有從然燈佛那裏得到什麼法。佛問須菩提,菩薩有莊嚴佛土嗎?須菩提答:菩薩沒有莊嚴佛土。因為如來淨土,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本自清淨,本自莊嚴。如果想有所增加以為莊嚴,那是喜新好異的世俗觀念,是暫時的,有相的,而不是永恆的,無相的莊嚴,所以說莊嚴佛土者,就不是莊嚴,只不過名為莊嚴。基於這個緣故,勤修佛法的人士應該明白,惟有佛與法俱空(心空法了),才能明心見性,也惟有不著意於色、聲、香、味、觸、法,物來悉照,物去即寂,不迎不隨,才能親近這個佛性。佛問須菩提,譬如有一個人,他的體形和最大的須彌山相等,這個身體是不是很大呢?須菩提答:就有形而言,是很大的,若就無相而言,就是佛說的法身,充塞乎宇宙,那也不過是名為大身而已。因為有了大小之分,就動了念,就著了相,就失卻了本來面目。
無為勝福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分旨:應以無為無不為的方法布施。
淺釋:佛問須菩提,如果以恒河中所有沙的數目,一粒沙等於一恒河,那麼各恒河的沙合計起來,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答:是很多的,一粒沙各為一恒河,河尚且是無法計數,更何況是河中的沙!佛問須菩提,若有善士用充滿各恒河沙數世界的七種寶物布施(無限量物質的布施),所得的福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答:是很多的。佛告訴須菩提,若果善士能在讀誦此經的時候有所感悟,衷心接受,努力修持,並用四句偈等為他人解說經義,度人度己,那麼他所得到的福德,就比前者更多了。(持經貴在領悟真理,躬行實踐。法施貴在去執去妄,廣結善緣。無為而無不為其福德自不可限量。)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分旨:應抱著虔誠莊重的態度誦持,聽講及解釋經義。
淺釋:隨時隨地,隨緣隨分的講說此經,乃至於四句偈等,都能使聽講的人妄念消除,無執無我,生清淨心。並且在講經的地方,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都會受到感動,自動地以香花圍繞,就如同敬仰佛塔佛廟一般。更何況有人能明理會意,修身養性,使心燈常明呢!須知此人必能成就最上等第一稀有之法。若是受持讀誦,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在,與佛同居,如同是佛的弟子,親聽佛的教導,又怎能不生尊師重道之心呢?
---待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