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3, 2013

金剛經淺釋(四)

                                                                                                                         2009/02/20 09:16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分旨:認識真理,實踐真理。
淺釋:這時,須菩提向佛請示說:這本經的名稱是什麼?我們應如何奉持呢?佛告訴須菩提,這本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要運用智慧解悟真理,以金剛般堅強的毅力實踐真理,奮發有為,造福人群。修行者不可有執著之念和得失之心,須知佛說的妙覺本性,就不是妙覺本性,只不過強名為妙覺本性而已,這是和如來無所說之義相同的。同理,宇宙中諸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菩提本自性,人人俱足,不假外求,又怎能從外在的三十二種形相去見真如呢?惟有深自檢點,悔過自新,去垢剔污,勤修默悟,才能有所成。。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善士們能領悟這經中的深意,勉力修持,並為世人解說,使眾生齊歸覺路,人人共出迷津,其福德又豈是用等於微塵的身命布施者,所能比擬的呢?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分旨:實相非相,一體兩面。
淺釋:這時須菩提聽到佛所說的道理,心領神會,恍然覺悟,感激涕淚的對佛說:希有世尊,您說出這麼深奧的義理,我真是聞所未聞,受惠甚多。若果有人得聞此經,相信心本清淨,就能覺悟一切,見到本來面目,成就最難得的第一等功德。世尊,我如今聽聞此經,我是相信,理解,敬謹接受,永遠不忘,這對我須菩提來說,是一件不足為難的事。但若果五百年後的眾生,有緣能聽到、讀到或看到此經,能相信,理解,衷心接受,持之以恒,這個人就極為難得。因為這個人必然已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明白我相即是非相,明白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是非相,瞭解離卻一切諸相,即可與佛同存。佛說:確是如此。若果有緣聽聞這本經,不驚疑,不恐怖,不怕難,這個人是很少有的,因為他已經領悟僅運用智慧認識真理是不夠的,必須足踏實地,忍辱負重,實踐真理才是正途。例如前世,我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在那個時候,我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在被節節支解時,若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會產生憤怒和怨恨,而墮入惡道。其實我在前五百世,作忍辱仙人的時候,就已經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的念頭了。菩薩應以離一切相來啟發自己的正覺心,只要此心不隨色、聲、香、味、觸、法移轉,就能寂而恒照,應而恒寂,若是有了隨境遷轉的念頭,就失卻了正覺。是以佛說菩薩解說布施時,應無罣礙,處處隨緣,又菩薩為了要一切眾生受益,更應該用離一切相的正覺心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正闡明了實相與非相是一體兩面的真諦。修行者要明白,如來講的是由衷之言,是真理的,正義的,絕不是欺瞞的,如來所得到的是無實無虛,就是真如本性。若果菩薩著意於法(執著法)而行布施,就好比是走入黑暗,什麼也看不見,若果菩薩不著意於法(不執著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普照,明察秋毫。善士們能虔誠的受持讀誦此經,就能得到智慧,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分旨:持經功德貴在自覺覺人,度人度己。
淺釋:善士們,百千萬億劫捨己成人以行布施的福,與聞此經典勇猛精進信心不退的福,兩相比較,前者是不如後者的。更何況後者受持讀誦並書寫此經為人解說呢!簡要言之,此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無際的功德,是如來為啟發大乘者與最上乘者自覺覺人的寶典。祇要能信受,奉持,研讀,朗誦,並廣為世人解說,就必然會得到正覺,成就不可稱量,無邊無際,不可思議的功德。若是執著小乘,便著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有了人我相,分辨心,就無緣聽受讀誦此經,也就不能為人解說此經的真意。無論何時何處只要講說此經,就能使聽者心開意悟,福慧頻增。又能感動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等前來護法衛道,以各種香花散放其處。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分旨:受持讀誦,能轉化宿世業。
淺釋:若果善士虔誠的受持讀誦此經,卻遭到世人的輕視和侮辱,那是因為這個人的宿世罪業深重,本來是要在未來世墮落到惡道中去受苦的,就因為今世持經而遭到羞辱,先世的罪業就逐漸地被持經的功德所轉化抵消,只要能立定勇猛精進的決心,堅守長久不變的志向,久持不倦,因除果現,罪滅福生,自然可以悟得正覺,脫苦海登佛岸。我想念到往昔,經歷了無數劫難,在未遇到然燈佛前,曾經專心專意的供養過無量數佛,倘使後世的人能夠虔誠的持誦此經,深入研究,領悟經中的妙旨,勤修不懈,就能見到自己的本性,永離輪迴常享安樂,而他所得到的功德,就比如來供養諸佛的功德勝過了億萬倍。後世的善士們受持讀誦此經所得的功德,我如果詳細說明的話,恐怕有人聽了就會產生狂亂,狐疑不信的心。修行者應當明白,這本經的經義深奧,未可意測,因果報應厚重,不能盡言。


                                                                                                ---待續---

No comments: